绘本详情

等爸爸回家

5-6岁,3-4岁人际交往

书架位置2号-底层

书位号暂无

馆内编码863381168

绘本作者乔安妮·施瓦兹 文,西德尼·史密斯 图,柯倩华 译

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

绘本简介

每天,我们的孩子都在等着爸爸妈妈回家。你听过他对着你大喊“爸爸妈妈,今天早点回家”吗?你见过他们搬个小凳,坐在门口等你的样子吗?你感受过进家门的那一刻,他扑向你怀里的那种欣喜吗?如果你听过、见过、感受过,你一定能理解那种盼望和期待。

晚上,爸爸下班回家。 他看起来很疲倦,但会给我大大的笑容和拥抱。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,他在家,平平安安的。 孩子一天的等待就是为了这一刻。

小男孩的爸爸是一位深海的煤矿工人。每天,当男孩醒来,他会望向窗外的那片海,那里有他的爸爸,在深深的海底挖煤。之后,无论小男孩是和朋友一起兴奋地荡秋千,还是去集市上买东西,又或者在吃午餐,他总是想起深深的海底有他的爸爸在辛勤地工作。本书用诗意的语言、细腻的图画和完美的文图搭配,讲述了海边小镇男孩等待父亲的一天。读完这个故事,孩子会体会到温暖的父子亲情,理解父亲辛苦工作的不易,学会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的家庭生活。

1、    2018年凯特·格林威金奖,作品荣获9项国际大奖

2、    荣获26项国内外大奖作品《路边花》绘者全新力作

3、    美国主流媒体《学校图书馆》《纽约时报》《书单》《柯克斯评论》《号角图书》一致推荐

4、    王志庚、朱自强、李一慢、李怀源、余治莹、柯倩华、袁晓峰等儿童阅读推广人感动推荐

5、    本书是诗意的文字与细腻的图画完美结合的典范,从语言和图像的双重角度开启孩子对“美”的理解

6、    这是一本诞生于日常生活的图书,“等爸爸回家”这个话题,让孩子和爸爸妈妈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

7、    本书让孩子会体会到温暖的父子亲情,理解父亲辛苦工作的不易,学会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的家庭生活

8、    童书评论人柯倩华倾情导读,带你发现《等爸爸回家》背后的故事

作者简介
西德尼•史密斯是加拿大图画书绘者,擅长通过图画叙事,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。他创作的作品——无字书《路边花》斩获26项国内外大奖,其中包括凯特•格林威奖提名、深圳读书月“年度十大童书”、新阅读2016第四届“中国童书榜”推荐儿童读物。《等爸爸回家》也获得了2018年的凯特·格林威金奖、2017年号角图书奖9项。

前  言
谨以此书献给等待爸爸妈妈回家的孩子们,
也献给为了家庭辛勤工作的爸爸们,
孩子的牵挂在他们的每一口呼吸里如影随形。
他们是员工,也是爸爸。

媒体评论
这本安静的书反映了人类永恒的情感。——《纽约时报》
这本书美到让人难以忘怀。——《书单》
这本安静的书,在读完之后,仍会久久地萦绕在读者心头,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。——《柯克斯评论》
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,它是文字和图画完美结合的典范。——《号角图书》
这将是你今年看到的特别美丽的图画书之一,它的制作也堪称完美。——《书页》
父爱深沉如海,父爱澎湃如海,父爱平静如海,父爱温暖如海,父爱无垠如海。
——亲子共读领读者、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 王志庚
大海的深处是深深的矿井,深深的矿井里挖煤的爸爸是儿子深深的牵挂……《等爸爸回家》是一本触动心灵深处的好书。
——学者、作家、翻译家 朱自强
孩子对父亲的担忧与期盼,就是无论他在做什么,都不能忘记那个为家辛苦付出的男人,因为儿童对亲人的爱就是“在一起”。小读者阅读这本书,感同身受、懂得感恩、学会责任,显然这就是人生之本。
——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、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李怀源
当白天的思虑、劳动、兴奋与挂念终于平安落幕时,全家的团聚带来了安慰。家人一起吃晚餐、父母亲喝茶闲聊,这些寻常小事原来并不理所当然,在这个故事里更为宝贵。
——童书评论人 柯倩华
等爸爸回家——这寻常的期盼和牵挂,让读这本书的孩子也能在普通人的寻常日子里,体味温暖的亲情和因父亲而生的平凡的梦想,并学习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。
——儿童阅读推广人 袁晓峰

在困境中以爱相系

童书评论人 柯倩华

   加拿大作家乔安妮·施瓦兹写下《等爸爸回家》的起因来自于她的父亲。她在一个煤矿小镇长大,镇上到处可见相关的景物和设施。她从小一直受到父亲的教导:尊敬在矿井工作的工人,敬佩他们的艰辛劳动。她在写作前做了大量的阅读、研究,搜集了许多资料。但是,文学并不只是纪录历史或报导事件,而是要刻画生活并呈现跨越时空的普遍人性。施瓦兹将所有的关怀与历史数据转化,注入故事角色的声音里,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和话语描绘矿工家庭的生活与亲情,以及属于童年的欢乐与感伤。

   故事讲述小男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一天的生活。文字表面平淡简约,将日常例行的生活常态娓娓道来;但作者铺陈故事的技巧很高明,在日常的氛围里凝聚戏剧张力,借由例行的重复语言形成故事结构上的规律与节奏,以生活常态表现故事背景中的文化与传统。

故事开篇的句话“从我家里,可以看见海”,不仅设定了海与小孩的关系,也是贯穿全书的设计。海平面划分了光亮的孩子的世界与黑暗的矿工父亲的世界,两个世界对比强烈却密不可分,无论小男孩在什么地方、做什么事情,他总想到 “在海底下很深的地方,我的爸爸正在挖煤”,这既表现了小孩对父亲的挂念,也暗示着煤矿对小孩的影响无所不在。重复出现的句子“常常是像这样”,既说明男孩固定的日常生活,也隐射了小镇世代固守的传统。充满感官经验的叙述很符合小孩的认知方式,例如看到海,听到海鸥、狗、车子、关门、人打招呼的声音,闻到空气、食物的味道,增加了人称的真实感。而老旧的操场、坏掉的秋千,像是以不着痕迹的手法,透露着小镇的经济条件。去墓园探望爷爷的情节,说明了家族的传承,也为结尾埋下伏笔。当白天的思虑、劳动、兴奋与挂念终于平安落幕时,全家人的团聚带来了安慰。家人一起吃晚餐、父母亲喝茶闲聊,这些寻常的小事原来并不理所当然,在这个故事里更显宝贵。

作者用心传递的讯息,经过插画家巧妙的图像诠释,变为了美丽动人的图画书。加拿大插画家西德尼·史密斯的童年刚好就在这个煤矿小镇附近的工业小镇度过,周围尽是美丽的大海和土地,也有许多辛勤的劳工每天为生活奋斗。他为了绘制这个故事的插画,实地探访昔日的煤矿小镇,在当地的博物馆做了许多研究。他说:“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,但许多童年的情境、生活和感受是普遍的。”他希望能将这种普遍性的美丽用图画表现出来。书里的每一幅图都反复画了许多遍。在创作过程中,他经常有“彷佛回到家”的感觉,尤其是对夏日闪闪发光的海面记忆特别鲜明。对他而言,精心雕琢自己喜欢的图画书就像在写一封情书,而这一封情书是要献给以爱相系的家人。

这本书的图画和文字搭配得天衣无缝,两者的内容、形式、节奏、情感氛围融为一体,吸引读者了解角色的生活方式、贴近他们的想法、进入故事的情境。画家用墨、水彩和强劲的笔触,有效地传达了故事的主题和特色。黑色的轮廓线、窗框、阴影等,象征着煤矿的影响铺天盖地。餐桌下的一团漆黑,暗示着现实的生活状况并不那么美好;幸好,两个紧靠的杯子 (一个的轮廓线比另一个粗黑) 确认了幸福的真实。画家成功地运用构图、明暗和场景细节营造出海边煤矿小镇的气息,表现出小男孩的内在想象。时间的流动、不断变换的海景鲜活生动,呈现出海上与海底两个相异又相连的世界、小孩与成人之间似远又近的距离,使故事充满戏剧张力。

画家安排了一个文字里没有的角色——小妹妹,说明母亲需要男孩帮忙的处境,也让后的团聚显得更为甜蜜。描绘父亲在海底挖煤的四幅画面,虽然文字相同,图像却演绎出一连串变化,精心设计的无字跨页图像,用光影表现时间,适时地传递了等待的情境。在墓园的情节之后,黑暗的海底隧道下沉,暗示着父亲工作的危险。在父亲回家之前,画家让读者感受到言语无法形容的等待心情。这种“暂停”的设计,既强化情绪也使图像叙事的节奏更合理。

故事的文字叙述很平静,不带价值判断和情绪,让读者有想象、思索的空间。读者想到矿工的辛苦和危险,或许觉得感伤,然而在历史和现实中,有许多人确实过着这样的生活,就像小男孩的父亲,他努力尽责地工作、营造温暖的家庭,虽然疲累,但仍会给孩子大大的笑容和拥抱。

人生总有困境,但画面上辽阔而光亮的大海,又让人觉得,即使环境艰难,我们的心依然可以充满希望、以爱相系。


插图


插图


插图


插图


插图


插图

插图

借阅38

评论1

+收藏+书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