绘本详情

爱与友谊-儿童哲学启蒙绘本

5-6岁,3-4岁生命哲学

书架位置5号-顶层

书位号暂无

馆内编码888810562

绘本作者奥斯卡·伯瑞尼弗 文,雅克·德普雷 图,袁筱一 译

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

绘本音频

点击查看本套书详情(共6本)

绘本简介

1、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入,解释抽象的哲学概念,让哲学问题不再难以理解

2、通过对立的概念,引发孩子对事物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考,建立起基本的哲学思维

3、所有的观点没有对与不对,没有给出答案,因为引发孩子的思考远比给出答案更加重要

4、绘本特有的属性,让文字配以契合的图画,化抽象为具体,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哲学意涵

5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奥斯卡伯瑞尼弗倾力之作,童书妈妈三川玲诚意推荐

小的时候,我们就知道矛盾的存在。我们发现,概念往往是以相对的方式出现的,高的反面是低,冷的反面是热,因为认识了高,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低,因为我们知道了冷,所以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热,我们的认知始终离不开矛盾。本套图书介绍了接近50种彼此矛盾的哲学概念和观点,同时也展示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、相互转化的关系。更重要的是,这套书没有给孩子们一个答案,它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的观点是什么,从而爱上思考、学会思考。所以,这是一套独一无二的哲学启蒙书,它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,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,提升思考力,培养辩证思维,打破固有认知,对各学科知识有新的理解,它引导孩子自己提问并思考,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,并让孩子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。

著者:[法]奥斯卡·伯瑞尼弗

奥斯卡·伯瑞尼弗,哲学博士、培训师,曾就职于许多国家,致力于组建成人哲学工作室以及儿童哲学应用普及工作。他曾为“儿童哲学学习”系列丛书撰稿,另有专著《青少年哲学问题》。他为法国纳唐出版社撰写的“小哲学家”系列绘本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,畅销世界各地,其教育思想惠及五十多个国家的儿童和成人。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之一,曾受邀撰写《世界非学术性哲学报告》。

绘者:[法]雅克·德普雷

1990年,雅克放弃传统的美术,开始从事当时还在起步阶段的虚拟成像工作。很快,虚拟成像便成为图像生产业中需求大的行业。近些年,雅克为动画、游戏以及舞台置景等很多不同的领域工作。《思考的乐趣》这套书是他多年以来,基于对空间、物体和明暗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后,创作出的一部作品。

译者:袁筱一

袁筱一,1973年生,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兼法语系主任,主攻法语语言文学和翻译理论。她已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数百万字,译著有《流浪的星星》《杜拉斯传》《生活在别处》《法兰西组曲》等。袁筱一的翻译独出机杼,她的粉丝团以“哲思”为名,在网上为她组建了一个小组,上面除了不定期更新她的文章、演讲,还有别具一格的印象记和她的各式语录。多年来,袁筱一走出了一段个性鲜明的翻译之路。

如何跳出“就事论事”的思维,如何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核心问题,如何分辨与归类,如何串联起一系列问题,用普遍性的思维去思考,是这套《思考的乐趣:儿童哲学启蒙绘本》对大小读者的帮助。这套书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读,书中的画面也能帮孩子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意图和倾向,以及抽象的哲学概念。在人生的任何阶段,它都值得被放在书架上,被随时拿出来翻阅。

——童书妈妈 三川玲 舒雯

读这套书,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己面对世界、面对问题、独立思考。问题会越想越多,也会越想越复杂,但是想过之后,你就不会害怕问题了,那时你就会从思想中找到乐趣。

——学者、儿童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

这套书的阅读对象绝不仅限于孩子,成人在为自己的孩子讲述这套在表象上很浅显,实质上却可以深至无限的哲学启蒙书时,一定也能体会到很多阅读的快乐。最关键的是,合上书,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,因为,画面上简单美好的场景将在我们,包括孩子的一生中不断重现。

——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主任 袁筱一

《我与世界面对面》: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?

《爱与友谊》:爱是什么?我们该如何去爱?

《生活的意义》:生活的意义何在?如何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?

《人类的信仰》:人类的信仰是什么?如何理解信仰?

《人性的善与恶》: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?善与恶是绝对的吗?

《与众不同的人》:你是什么性格的人?你能接受他人不同的性格吗?

  奥斯卡·伯瑞尼弗教授的这套《思考的乐趣:儿童哲学启蒙绘本》在他的童书作品中是思辨性和艺术性最强的,也是最触及哲学核心问题的一套书。我们多次参加了奥斯卡教授带领的成人哲学工作坊,对他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帮助、启发成人和孩子思考印象深刻。
  孩子为什么需要读哲学绘本,孩子为什么需要哲学是很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。家长往往很希望孩子能掌握时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,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,更重要的仍是生活的智慧。因为知识能帮助人做成事情,却无法帮助人做出决定,更不能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决定;而具备认识自己、观察他人、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和决策能力,才是人生的大智慧。
  在我们的课堂里,孩子们特别喜欢讨论开放性问题——大到“如果爆发全国性饥荒,我们可以拿富人的粮食救济穷人吗”,小到“如果没人知道,我能说谎吗”,每个问题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。孩子们一致认为—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,那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,顶多会出现在作业和试卷里,生活中的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。
  面对这些问题,显然,我们更需要思考和智慧。从词源来看,哲学(Philosophy)就是“爱智慧”,可以称为“爱智之学”。哲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运用概念的思维.去探索普遍性的问题。哲学不仅仅是对智慧的热爱,哲学本身就是智慧和思考。
  说到思考,有的人往往有一些误区。《道德经》开篇就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很多人认为思考是很玄妙的,凡是能说出来的道理和逻辑都不是“真正的道”。但他们不知道老子是把“无名”和“有名”两个概念一起使用的。老子说“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”,从“无”中,可以“观其妙”,从“有”中,可以“观其徼”。“观其徼”就是观察、体会“道”的端倪,所以认为思考玄妙不可说,孩子的思考不需要学习和引导,是一种误读。
  另一个容易产生误读的说法是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。卡尔·马克思先生是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下,提出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。如果我们只强调自己问题的特殊性,而看不到普遍性,就会陷入纷乱的细节之中,看不清也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。在生活中,如果一个人遇到类似的问题,每次都重新陷入困境,重复困惑、郁闷、纠结乃至愤怒的情绪过程,之后依然无解,那就是明显缺乏生活智慧的佐证。不愿意思考普遍性,不可以贴标签,不愿意下结论,也是思考问题的一大误区。

借阅11

评论0

+收藏+书包